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技巧

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技巧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技巧

如今,当教师难,当班主任更难。一个班级七八十个学生,一百五六十个家长,所谓众口难调,无论班主任怎么努力,家长总会有不满意的,久而久之,难免产生矛盾、积怨,甚至产生对立,严重影响班级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家校关系的和谐。因此,要求我们班主任去思考切实有效的教育策略,提高处理问题的层次与境界,以先进的科学思想和方法应对千变万化的矛盾。我就自己在做班主任时的一些经验教训对“班主任如何与家长联系沟通”谈谈看法。

一、了解学生家庭状况是沟通的前提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也是孩子的终身教师。一个学生在什么样的家庭环境中成长,对他来讲十分重要,我在做班主任后深有体会。因此,了解学生家庭情况,搞清楚学生父母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家庭结构等,是班主任与家长沟通的前提,有助于我们与家长沟通时对症下药,采取针对性的措施。

我第一次当班主任是在一所乡镇中学,班上有50名学生。有的学生平时看他很听话,但与同学发生小冲突,却暴跳如雷,即使有班主任在场也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有的不出声,十分内向,班主任吩咐的任务也主动完成,可是一旦开口,语气刻薄,带挖苦、讽刺意味;有的平时虽然很调皮,小事不断,但每次找他谈话时,态度还是很诚恳,主动认错、改错;有的个性强硬,有错他认,但就是不改。面对如此种种学生,在与家长沟通几次碰壁之后,我翻出所有学生档案,调查其家庭地址,家庭结构,父母文化程度、工作状况、身体状况等。我了解到,我班大部分家长文化程序都是小学、初中,极少部分是高中,还有3个学生是属于单亲家庭或离异家庭。因为是在农村,不少学生家长忙于农活,管得太少,但还是时刻关注孩子的成绩;有的家长因工作忙,没空管或管起来太严,以致现在的管不了,那种家庭的学生个性极强……。对学生家庭了解多了,更能理解学生和家长,那么在与家长沟通之前我们就能有计划的设计和家长交谈如何切入主题、如何结束,如何谈学生的优点和问题,与家长沟通起来就融洽多了,对学生教育起着积极的作用。

二、尊重家长是沟通的第一原则

教师是我们的职业角色,生活中我们也是孩子的家长,或未来是孩子的家长,我们在工作的时候一定要换位思考,许多教师是爱学生的,“恨铁不成钢”,说话的时候不选择用词,有的时候说出来的话很伤害家长的自尊心。“如果你想得到一个人的认同和好感,就夸他的孩子吧;如果你想最大可能地伤害一个人,使你们的关系中止就责骂他的孩子吧。”一句直白的话揭示了人际交往的原则。

去年我班转来有一名叫乐成的学生,他身上有很多不好的习惯,爱迟到、喜欢上网玩游戏,在连续三次被我从网吧拉出来后,我就主动联系到他的家长。我把他的家长请到我的办公室后,首先主动给家长让座、倒水,既没有当着学生家长的面训斥他的孩子,也没有像有的班主任那样数落学生在校的种种不良行为,进而对家长指责,再叫其家长带回家去“好好教育”,甚至极力劝退,而是表明我的态度肯定不会处理他也不会撵他走,但要求家长配合共同教育。由于没有批评该生,更没有处分他,是为孩子着想,乐成的家长立即表示愿意配合,最后取得很满意的效果。

在学生犯错误解决问题的时候,顾及家长的面子,尊重家长的感受,有利于教师和家长形成合力,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教育。另外,随着社会的进步,现在很多学生家长很多都有很高的学历,有很高的认识水平和管理孩子的水平,如能经常征求并尊重学生家长的意见,会让家长觉得我们当班主任的比较民主、诚实可信,有利于班主任和家长的联系沟通。

三、以诚相待架起沟通的桥梁

对学生家长要像对待同事、朋友一样平等友好,和家长谈话要客气,要注意礼节,不起高调,不发火。要有包容心,以平常心对待家长的冒失和错误。

在上个学期的放假前夕,一个学生的家长突然来到我的办公室,劈头盖脸地指责我,她的孩子比班上另外一个学生成绩要好,为什么那个学生有被评上“全优生”,而她的孩子没有,当时话说得比较难听。我耐心地听完她的指责,然后把学校印发的“全优生”评比条例拿给她看,并详细地向她解释了我们民主评选“全优生”的具体流程。等到最后弄清楚情况,这位家长自己反而感觉到很不好意思。后来这个学生的家长一直心存顾虑,担心因为她对我的指责会影响我对他孩子的态度。为了消除家长的疑虑,我比以前更多地关心那个学生,并帮助他改正孤僻、不关心班集体的缺点,给他创造机会参加各项集体活动,学会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交往。,用实际行动让他的父母感觉到我们对他的孩子是认真负责的。后来这位家长在与老师的合作态度上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与学生家长沟通,讲究一个“诚”字。只有诚心诚意,才能打动家长的心,使他愉快地与你合作,班主任应用诚心架起与家长沟通的桥梁。这样,即使是一个牢骚满腹、怨气冲天,甚至最不容易对付的家长,在一个真诚的班主任面前,常会被“软化”得通情达理。

教育是一门艺术,掌握与家长沟通的技巧,才能让你的教育行为艺术化,才能达到“沟通零距离”的境界。到那时,你就不会为教育所累,而是切实在享受教育。